基本释义
  1.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毛。~婆。~弟。~姊。
  1. 叹词:~,你怎么这么客气起来!。
  1. 方言,副词。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可”:~好。~去。
  1. 同“啊(a)”。
  2. 助词,用在感叹句末,表示增强语气:多好的天气儿~!|他的行为多么高尚~!
  3. 用在陈述句末,使句子带上一层感情色彩:这话说得是~!|我也没说你全错了~!
  1. 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
  2. 凹曲处:山~。
  1. “阿傩”读此音。
详细释义
  1. 名词词头,多用于姓名称谓之前。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古人多言阿字,如汉武阿娇金屋。晋尤甚,阿戎、阿连等语极多,唐人号武后为阿武婆,妇人无名,以姓加阿字。”按:《汉书·贾山传》“阿房之殿”颜师古注训“阿”为“近”,与称谓名词异。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先主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古辞·木兰诗二首》之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鲁迅《彷徨·离婚》:“你这位阿叔真通气。”
  1. 语气词。表示疑问、肯定、呼召、乞请等语气,后作“啊”。
    章炳麟《新方言·释词》:“《说文》:‘乎,语之余也。’……今语皆转入麻部,凡疑问语或言‘阿’或言‘呀’。”
    元佚名《刘弘嫁婢》第一折:“好苦恼阿!好苦恼阿!我出去,我出去。”
    《文明小史》第六回:“是阿!我想辦一樁事情,总得先立个威。”
  2. 另见 ǎ;à;a;ē;ě
  1. 用于表示各种感情(如惊讶)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鲁迅《呐喊·故乡》
  2. 另见 ā;à;a;ē;ě
  1. 〈方〉∶可,是否 。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如:阿晓得(可晓得)?阿去(可去)?
  2. 另见 ā;ǎ;a;ē;ě
  1. 同“啊”。用在句末表示赞叹、肯定、斥责、催促等语气。
  2. 另见 ā;ǎ;à;ē;ě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1. 曲从;迎合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 ā;ǎ;à;a;ě
  1. 〔阿傩〕也作“猗傩”。柔美。也单用作“阿”。
    《集韵·哿韵》:“猗,柔儿。《诗》:‘猗傩其枝。’或作阿。”
    《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郑玄菚:“隰中之桑,枝条阿阿然长美。”
  2. 另见 ā;ǎ;à;a;ē
相关词组
阿丘阿主沙里阿拉丽妮阿保之劳阿乡阿凯亚人阿什定律阿谀曲从阿权膴仕阿拉伯海阿拉伯数字阿佛洛狄忒唔使问阿贵阿倚阿偏更多
相关谜语
“阿”为谜底的谜语
  1. 阵西何人去(打一字)
英文翻译
  1. O